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时间:2018-05-31 点击: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2018修订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备一定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熟悉我国劳动法律及相关政策,具备组织设计、员工招聘与选拔、绩效考评与激励、薪酬福利管理、员工培训与技能开发等专业核心能力,同时掌握计算机信息系统应用等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富有国际视野,能够在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咨询服务机构等单位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以及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要求员工理解和掌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以及身心素质,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奉献精神,培养良好的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具备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意识。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3)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组织协调及领导的基本能力;
(4)熟悉与人力资源管理有关的方针、政策及法规;
(5)了解本学科理论前沿与发展动态;
(6)掌握一门外语,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7)能熟练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8)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主干学科
学科门类:管理学、工商管理。
四、核心课程
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劳动关系管理、薪酬管理、绩效管理、社会保障学、招聘与
配置、人力资源选聘与测评、员工培训与开发、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人力资本管理、管理与沟通、创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法律案例、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等。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包括现场见习、案例分析、课堂模拟等具体实践环节。
(1)现场见习:观摩招聘现场、实况录像观摩,每学期各一次。
(2)经典案例分析:给定案件材料,员工分组讨提出看法和建议;教师点评。
(3)课堂模拟招聘:增强员工对应聘者、考官等人力资源管理角色的了解和认知。
六、主要专业实验
(1)专业基础模拟实验:包括人事文书撰写与处理、形体礼仪素养与规范;
(2)绩效与薪酬模拟实验:包括管理类、生产操作类、销售类员工的薪酬设计,模拟编写相应薪酬制度;
(3)工作分析与培训模拟实验:包括工作分析、岗位分类和职务设计的案例学习、讨论和模拟操作;职务描述、职务资格要求文件的撰写等。
(4)招聘与人才测评模拟实验:包括招聘计划、渠道选择的案例学习、讨论和模拟操作;模拟面试等。
七、修业年限
标准学制4年,弹性修业年限3至6年。
八、授予学位
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九、毕业学分要求
毕业最低总学分150学分。其中必修课91学分;选修课49学分;专业实践教学10学分(不含校内实训8分)。